流式细胞实验是目前国内外都很流行且受认可的细胞检测技术,很多优秀的高分论文都使用流式完美展示了自己的科研成果,长期以来,效应CD4+ T细胞被认为主要是Th1或Th2细胞,后来发现也包括Th9、Th17和Th22细胞(Cosmi等,2014)。 这些细胞的特征在于它们分泌的细胞因子。 Th1细胞分泌IFN-γ,Th2细胞分泌IL-4、IL-5或IL-13,Th9细胞分泌IL-9,Th17细胞分泌IL-17,Th22细胞分泌IL-22。 应该注意的是,这些只是最能定义细胞类型的细胞因子特征,但并不是每个亚群可以产生的所有细胞因子。检测T细胞意义重大。但是在这项实验技术中,最让各位头疼的莫过于难以找到一份切实可行的protocol,因为文献中的操作方法各不相同,主要集中以下几点:
1.抗体染料的配色选择问题(根据流式仪器的荧光通道参数选择抗体,同时考虑刺激对抗体染色的影响,如CD8阴选CD4)
2.胞内和核内细胞因子的检测方法问题(刺激、阻断试剂的浓度,加入时间点问题)
3.反复洗涤操作造成的细胞数目少问题(PBMC制备,细胞计数)
4.具体合适的破膜剂选择问题!(多种多样,难以抉择)
5.FlowJo软件的使用操作问题
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Th1和Th17细胞有两种主要方法:
(1)仅仅使用细胞表面染色。该方法标记细胞表面标志物如CXCR3、CCR6或CD161以检测Th1和Th17细胞是一种简单、快速的替代方法,不过这几个表面标志物并非特异性的,所以单纯的表面标记方可能会使Th1、Th17亚群比例偏高。
(2)对细胞进行体外刺激,检测表面标志物和细胞内因子染色。 表面标记通常为CD3、CD4、CD8。该法更能反映功能特征更准确。
下面对2法的具体操作protocol加以分享:大鼠rat-Th17/Treg为例,使用TBD公司商品化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淋巴细胞: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一:PBMC制备:
1.腹主动脉、眼球采血≥3mL,建议取用医院的肝素抗凝管摇均。(测试肝素钠效果优于EDTA,和肝素锂差不多,如果使用了非肝素抗凝采血管,在刺激后无法溶血,会检测不到细胞因子,建议使用PBMC后再刺激,也可以避免后续的刺激染色影响问题详细参考-本文);尽可能多采血,需多余血液样本作为:空白+单染+FMO对照;
2.吸取3mL血液至15mL离心管中,加等体积3mL稀释液(PBS或生理盐水)至6mL,吹打混匀;
3.在新15mL离心管中加入与稀释血液等体积6mL淋巴细胞分离液,缓慢将稀释血液贴壁加入到分离液的上层;
4.室温下离心500g×30min;可见血液明显分层;
5.吸取弃去部分上层液,取分离液和血浆之间的约2mm乳白色絮状云雾层的单核细胞1-2mL于另一15ml离心管;
6.加10mL清洗液(PBS),吹打混匀,洗涤离心,300g×10min,弃上清,取沉淀;
7.再次加5mL清洗液,吹打混匀,洗涤。离心300g×10min,弃上清,取沉淀;
8.加1mL含小牛血清的1640培养基,吹打重悬,转移至1.5mLEP离心管。该方法经测试提取淋巴细胞数量非常充足!
二:染色Treg细胞:CD4、CD25+FoxP3(详细核内因子固定破膜法)
-会员于附件中查看该部分具体优化操作步骤!
三:染色Th17细胞:CD3、CD8a+IL-17(详细胞内因子固定破膜法)
-会员于附件中查看该部分具体优化操作步骤!
外周血流式protocol-Th17、Treg-Rat.pdf (132.1 KB, 20 次)
您需要登录账号下载此文件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四:胞内细胞因子所需破膜剂的选择:
流式细胞术中最难的其实是固定破膜,这关系到检测细胞因子的成功与否,所以一定要仔细了解每一种破膜剂的机制。
1.固定剂:
(1)多聚甲醛
机制原理:使赖氨酸残基之间发生交联
常用浓度:0.5~4%
固定时间:固定后,保存于PBS中可稳定1~2周。
(2)乙醇
机制原理:通过沉淀、失活起到固定作用,所以可能会使蛋白聚焦,结合位点丢失。同时可溶解脂质起到破膜作用。
常用浓度:70%乙醇或甲醇
固定时间:4度或-20度保存数月。
2.破膜剂
主要有两大类:
(1)有机溶剂:例如甲醇、丙酮等,这类溶剂主要通过溶解膜脂质、凝结膜蛋白实现固定和破膜。
醛类:在固定的同时可以增加细胞渗透性,但还不足以使抗体进入;但如果用有机溶剂固定,那么后续的破膜就不需要了。
(2)去污剂:这类试剂可在胞膜上形成一个孔实现破膜,如皂素、Tween-20、Triton-x等去污剂。用去污剂最常见的应用有:
洗液:在PBS洗液中加入低浓度的去污剂可以减少一些非特异性染色,这个技巧不知道吧?千万别告诉别人。
破膜:对细胞膜打孔,实现胞内抗原染色。溶解细胞膜:用去污剂可提取细胞膜成分,进行免疫共沉淀分析。
Zahra等人对比过Tween-20、Triton X-100、NP-40、蛋白酶K、链球菌溶血素O、皂素等在检测贴壁细胞18S RNA中对细胞FSC/SSC的影响,发现还是Tween-20最好,皂素次之,而其它影响较明显。
破膜时需要注意:
(1)荧光素尽量选择小分子,PE和APC属于大分子可能会使破膜后的染色效果差。
(2)需考虑靶蛋白的大小,如果靶蛋白太小,破膜后可能会使其漏出,导致结果假阴性。
(3)用去污剂自制破膜剂,皂素、Tween-20、Triton-x哪个好?我应该选择哪种方法破膜?每种去污剂的作用原理是什么?
用哪种方法破膜,需根据你要标记的靶抗原和要求,例如如果你需要尽可能保持细胞形态和光散射特点,那么就需要选择对形态影响小的固定和破膜成份,并且要检测的靶分子位于胞浆还是胞核,也非常重要。
皂素:选择性与细胞膜胆固醇作用,将胆固醇从细胞膜上移除,从而形成孔洞。
Triton-X和Tween-20:非选择性,同时与蛋白质、脂质作用形成孔洞,并可能将蛋白质、脂质从细胞膜上移除。
使用具体优劣对比
① 细胞形态影响:利用皂素破膜,外周血细胞的流式散射光图中淋巴细胞、单核细胞和粒细胞分群清晰;而另两种破膜剂,通过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和脂质作用发挥破膜效果,易导致细胞发生皱缩,这3群细胞很难分开;
② 对抗原影响:a.标记表面抗原和破膜两步操作的先后顺序有所影响:以检测表面CD8为例,先标记再破膜对CD8无明显影响,而先破膜再标记,乙醇和Triton-X会使表达CD8细胞比例和每个细胞上抗原表达量急剧下降;b.对不同抗原的影响不同:如检测IFN-γ时,Triton-X破膜会导致其检测率降低,而皂素和乙醇无影响;检测TNF-α时,皂素的敏感性要高于其他两种。
③ 其他:皂素的破膜效果是可逆的,一旦被洗掉容易导致破膜失效,因此在后续实验过程中需用含有皂素的洗涤液洗涤;有机溶剂可实现固定和破膜;Triton-X和Tween-20相似,可破坏所有脂质层,可破核膜。总体来说,皂素是相对理想的细胞破膜剂,但无法破核膜,若需破核膜还是要用Triton-X和Tween-20。
总体说来,皂素相对来说更温和,对保持细胞形态较好,但如果要检测核内抗原,还是需要用Triton-X和Tween-20。
拓展:
很多时候,我们想破膜染胞内抗原,大多是采用多聚甲醛固定、Triton X-100破膜,但是对于某些抗原无论怎么样都做不出来,最常见的就是磷酸化蛋白系列。幸运的是,有作者探索发现,用4度甲醇处理5~10分钟,可以磷酸化蛋白被检测到。但是,甲醇用多少浓度比较好?经测试50%甲醇的效果,p-STAT5与未染色对照相比,几乎没变化,而p-ERK和p-S6不错。
所以,当你准备染胞内磷酸化蛋白时,首先要用甲醇破膜,其次,必须得进行预试验,了解你使用的浓度是否适合。用甲醇破膜的时候,得关注你那些表面标记的MFI降低,单核细胞的CD14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,50%甲醇处理者MFI降低相对较好,而80%甲醇破膜则降低显著。
建议:尽量选择商品化的fix/perm试剂盒,破膜剂兼具溶血作用,破膜后细胞分群保持完好。
但是因为商品化固定破膜剂很贵,有大神分享一个破膜剂配方专利,具体使用文档也分享给大家:
专利破膜剂的主要成分和配制方法为:
皂角苷(saponin) 0.1-0.5%
叠氮化钠(NaN3) 0.05-0.5%
多聚甲醛(paraformaldehyde) 1-4%
perm配方使用文档.pdf (326.8 KB, 11 次)
您需要登录账号下载此文件。
胞内染色的注意点:
(1)抗原表位和荧光素均可能对固定剂敏感,所以需要注意测试。
(2)先染表面标记,然后再固定、破膜染胞内。
(3)有可能,尽量用商品化固定破膜剂。
(4)如果用自配的,可能全程都要用到去污剂成份,包括洗涤时。
(5)使用预冷的固定剂,因为固定过程是一个放热反应。
(6)固定会改变细胞大小。
(7)边加固定剂,边振荡,可以避免细胞成团。
(8)在胞内染色组合中,避免用生物素和FITC,因前者而言,内源性生物素可能影响染色,后者,FITC可能发生非特异性结合。
FlowJo分析和设门:
A图选淋巴细胞,B图和C图排除粘连体,D图排除死细胞,E图选CD3+淋巴细胞,F图通过CD4/CD8散点图,更准确地圈出CD4+T细胞,G图分析CD4+T细胞中的IFN-γ和IL-17A表达,分别为28.9%和1.04%。
分享以下